近年来,互助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深入发掘多元文化内涵,以“民族团结进步+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促进民族团结的新路子,全面推动互助县文化旅游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构筑“精神高地”,促团结进步提城市特色。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百姓大舞台、互助县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文化资源,厚植各族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分层分类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全覆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观念。
——展现“互助特色”,促民族团结提精神动力。充分发掘历史文脉,切实保护好公麻台遗址、文昌庙、佑宁寺等一批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迹及丹麻镇哇麻村、索卜滩村等一批传统村落,使之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鉴互促互学的桥梁,彰显高原土乡的历史文化特色,让中华民族精神深深融进土乡各族人民群众的血液和灵魂,转化为实实在在推动互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强化“平台宣传”,促民族团结提创建氛围。以省文旅厅主办的“山宗水源·大美青海”2024文旅主题宣传推介及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为契机,主动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布局,通过媒体推介、文艺展演、优品展销及景区文化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介绍互助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民俗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提供了广阔平台,拉近了各民族群众间的情感距离,持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
——旅游“搭台唱戏”,促民族团结提景区人气。依托土族故土园、“生态卓扎滩”“灵境油嘴湾”等民俗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借助景区LED屏、宣传栏等方式,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融入民俗文艺演出及展览讲解词中,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效应和景区人气双提升。同时,找准互助民族文化与全域旅游的契合点,大力发展民族传统工艺品制作、民族风情街等民族文化旅游业态,让各地游客深刻感受到以青绣、盘绣等为代表的河湟非遗文化艺术无尽的魅力。
——丰富“活动载体”,促文旅融合提民族活力。在5·19中国旅游日“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大型主题直播系列活动启动后,互助县结合民俗风情,在各景区景点开展系列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融媒体平台等渠道扩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提升互助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激发全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活力,切实让各族群众、游客在现场参与和线上观看中感受土族民俗文化的融合力、感知民族团结的创新力、感悟文旅融合的品牌力。
编校:东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