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这块风水宝地,曾引起清朝文人学士的关注,有大量名诗留至后世。余有好古之瘾,每当茶余饭后,在古籍丛中寻觅清人的踪迹,品尝其遗韵,常常忘乎所以,悠然陶醉于“土族之乡”的明丽、神奇和纯朴之中。
清诗中咏诵最多的要算土乡第一名山——五峰山。这座山之所以在西陲冠名,除了其本身的秀美,还得力于青海一些志士名流的不断“开发”。
五峰山始见于典籍志书当溯源于明万历年间。当时,西宁兵备道兼按察使刘敏宽,在五峰山发现铁矿,遂在这里设建铁厂,冶铁以铸锻兵器。他写的《北山(即五峰山)铁厂碑记》中对这座山有简略描述:“其山崷崪,……踰数里,山木蕃殖,薪者报曰:‘可以冶铁’”,可见当时的五峰山秀峰茂林,景色非凡。遗憾的是,作为在明朝诗坛上也有点名气的刘敏宽忙于炼铁打仗,没留下写五峰山的一首诗。
五峰山身价猛增,名扬湟郡,那是靠了清朝前期河湟大地的开拓者杨应琚。
这个外籍官员曾两次出任西宁道,一次是雍正十一年,一次是乾隆元年。有次,杨应琚因公经过五峰山,被这里的景色所感动,遂命名为五峰山,废其“北山”这一俗名,并修葺庙宇,兴建书屋,从此,河湟雅士学子纷至沓来,旅游观光,赋诗著文,颂其灵秀。关于杨应琚的这次偶然发现,他自己在编著《西宁府新志》时略有提及:“五峰山在县(指西宁县)北八十里,五峰林立,形如拳掌,山胁左右有大泉二,余泉不计焉。林壑之美最为湟中胜地,而旧志不载,居人不游,何哉?山素无名,余以数名,上有古寺,亦无名,余以山名,爰廓而新元,又于西山崖侧建书屋三楹,颜曰‘寒泉精舍’,以为栖托之所。”
据《清史稿》称:杨应琚于乾隆二十九年官拜东阁大学士,学识渊博,文才俊逸,擅长诗词歌赋之作。五峰山的屋宇于乾隆三年六月六日竣工后,杨氏有散文一篇,题为《五峰山寺壁记》,文笔雅致,意境清新。其词曰:“山距湟中北八十里,五峰森立,形如举掌,萦青缭白,烟云生指甲间。山小而高曰岑,锐而高曰峤,小而众曰岿,有穴曰岫,此山咸备焉。胁右有泉悬出,左泉穴出,余泉若线,细者若酒器,微者不载焉,分流抵平地,汇而南走,两水中坻,厥草茂焉!广寻,可造屋十数楹,鸦矢布满,厜礒龈齶间,山僧插椽而居,沿流多椴柽木,族生交阴,上有鷣鸴声。余性喜游,而湟中无山,非无山也,皆濯濯童阜耳!
兹山高而锐,峰众而多穴,为流泉以益其奇,烟云以助其势,草木禽鸟以致其幽,虽无层岩大壑,亦具体而微。旧寺已颓废,因易其浅陋,达其蔽塞,又于泉侧作精舍三楹,以为观游。山无名,余以数名,寺无名,以山名,所谓目沿也。濒行谓山僧曰:水坻高平,弃之与禽,鸟反悬崖置屋,促膝鞠躬,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山僧粲然皆笑。戊午六月六日记”。(见《西宁府新志》)
就是在距今175年前的这一天——乾隆三年六月六,杨应琚在五峰寺召集盛大群众集会,欢庆五峰寺和五峰“寒泉精舍”书屋的落成,当地土族、汉族、藏族群众竞相参加,用“安召”、“拉伊”、“花儿”等抒发情怀。五峰寺农历六月六“花儿会”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这天,杨应琚还吟诗一首,以志此举,从西宁赶来助兴的同僚和文士也纷纷唱和,遂开清代土乡诗风。但不知为何,杨氏在编著《西宁府新志》时却未选录他自己的这首诗,倒将吴四古、张本涵的和诗编入《艺文志》。
吴四古,钱塘人,当时在西宁为官。他的诗题为《和观察松门杨公六月游宿五峰山寺原韵四截》:
城隅直北胜人间,
别有幽栖可诊闲。
风景清妍松桧老,
软红飞不到空山。
秀削芙蓉晓起看,
峰峰如掌到云端。
其中景色堪游赏,
盛夏犹嫌积雪寒。
返照森林树杪红,
老僧跌坐听松风。
是非那得来方外,
应笑劳劳尘数中。
水冲断涧石无声,
骢马经过路不平。
我未相从陪杖履,
飘零空博酒徒名。
张本涵的和诗则更加清新:
胜地宁悭边塞间,
自来化导有忙间。
我公敷政优优甚,
行部还识旧识山。
烟岩月壑恣探看,
奇秀须教绘笔端。
想见低徊千仞冈,
振衣长啸晚风寒。
安石风流只妓从,
何如弄月又吟风?
公惟笔砚湲山对,
纸落云霞倚马中。
携柑久负听骊声,
游岳心期追向平。
可惜五峰好山水,
无缘登览一留名。
杨应琚访察名山秀水、开辟旅游胜地的举动,引起甘肃驿传副使张延枚的感奋,遂赋诗从兰州遥寄西宁。其诗题为《湟中观察杨松门于五峰山新筑亭舍落成因题四韵寄之》:
五峰佳景傍边城,
别有逍遥物外情。
亭枕清溪堪洗耳,
宅依深树好潜名。
淡浓山色窗前画,
远近泉声座里笙。
何日趋陪同眺赏,
青鞋布袜杖藜行。
(见《西宁府新志》)
经杨应琚的倡名,五峰山便成为“湟北第一名山”,这样,她便同“湟北第一名寺”——佑宁寺、“湟北第一名楼”——威远镇鼓楼、“湟北第一名林”——互助北山林场等齐名,成为“土族之乡”四大旅游胜地和景点。她们像四颗明珠,将互助这块物华天宝之地装饰得锦彩溢泛,分外娇娆。
到了晚清,青海著名诗人、书法家张思宪又将五峰山列为“湟中八景”之一,名“五峰飞瀑”,并赋诗:
五峰如掌到云端,
瀑布飞流似激湍。
六月炎天来避暑,
松声飒飒水声寒。
(见《西宁府续志》)
张思宪,今湟中县人,很有文采,咸丰年间以拨贡朝考,庭试第一,任四川永宁知县,因清廉过甚,不堪为官,遂挂印返青,专著文墨,成为湟郡文坛首领,有《鸿雪草堂诗集》传世。除了“八景诗”,张氏写五峰山的诗还有:
乙酉夏再游五峰寺口占
三十年来我再游,
五峰飞瀑挂楼头;
倩君借得悬崖屋,
整日听泉喜可留。
久别名山如梦游,
烟岚云树记从头;
我来掬饮澄华水,
一洗尘怀净不留。
跂石窥泉处处游,
鸟声听在树高头;
老夫清兴元非浅,
把酒开怀两日留。
傍晚插窗当卧游,
纤纤新月出云头;
飞泉一夜山中雨,
多谢高僧不榻留。
游五峰山寺步松门先生原韵
飞泉盈耳听声仙,
驴背催诗到此间;
精舍三楹安顿好,
坐看雨后翠添山。
烟树苍苍向晚看,
五峰飞瀑挂林端;
栖岩挹得清如许,
澈骨清新夏日寒。
梵钟敲罢佛灯红,
古木阴生满壑风;
裂石隐泉流出冷,
澄花香溢玉池中。
枕上溪声杂雨声,
晚登绝顶望云平;
一般天籁谁相答,
山鸟传歌不识名。
五峰寻友不遇
山中君去白云深,
萝径云迷何处寻?
泉名多情留不住,
冷冷徒自助清吟。
高 桥
石磴重重暑雨收,
西来河水向东流;
高桥一道如虹锁,
扶杖人从半天游。
小关山
嚖嚖新蝉噪晚风,
峰回路转总难穷;
千般鸟道白云外,
两岸人家绿树中。
泉细声从岩下出,
花飞香自涧边通;
不知今夜通何处?
夕照衔山一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