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助县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主动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布局,紧密结合打造“五张名片”、建设“五个示范区”工作,深度挖掘农业特色资源、文化体育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精心培育壮大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森林康养、休闲度假、体育经济、乡村消费等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带动消费潜能不断释放。
——强化顶层设计,筑牢绿色发展根基。自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来,互助县紧紧围绕省委“四地”建设,积极响应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的重大部署,把生态旅游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基础,成立以党委政府一把手为双组长的
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领导小组,以生态保护为第一责任,举全县之力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编制出台了相关旅游规划,立足更高起点、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机制措施,完善补齐目的地建设短板弱项。
——完善基础设施,夯实生态旅游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扎实推进北龙山景区高水平建设、文旅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着力提升景区品质,协同加大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特色城镇、乡村振兴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夯实生态旅游业发展基础。依托山水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了青海省第三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和4A级旅游景区北龙山景区,规划了贯穿祁连山——大通河生态旅游景观廊道和平互大公路沿线民俗、宗教、青稞酒文化景观廊道,多点布局“感恩班彦”“福地东沟”“秘境松多”“灵净东和”等“一乡一品”乡村旅游品牌及丹麻哇麻、红崖子沟张家等古村落,全面推出土族民俗游、农事体验游、生态观光游等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依托文旅活动,丰富旅游项目业态。按照全域全季旅游发展思路,紧跟消费新趋势,分时分节培育旅游新业态,创新打造土族故土园景区“天佑德不夜城”、卓扎滩景区“冰雪活动+宫灯展示+特色美食+烟花秀”、油嘴湾景区“回老家过年”等主题活动,深度开发“二月二”传统擂台庙会、“千人安召舞大赛”“青稞酒文化艺术节”“松蕃寺花儿会”“秦腔大戏展”等文旅结合的旅游拳头产品,川剧变脸、古风舞蹈、高空舞狮、大型花灯展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催生夜演、夜食、夜集等消费新场景,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度融合,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
——注重多元融合,互促产业发展动能。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培育发展与生态旅游紧密相关的自然教育、生态研学、康养度假、文化创意等关联产业,推进生态旅游与文化、农牧、体育、非遗等产业融合发展。倾力承办“5.19中国旅游日”青海主会场活动、“青超联赛” “村BA” 球王争霸赛等赛事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农特产品、非遗文创展销活动,带动消费潜能不断释放。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文创基地、工坊和农户围绕土族民俗文化、青稞酒文化、高原文化和生态文化,研发文创产品,打造文创品牌,进一步实现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促发展。截至目前,互助县创建省级文旅产业双创基地2个,推出各类文创产品6大类300多种,其中土族礼仪服饰、土族传统工艺品、盘绣等系列文创产品受到了到省内外游客的追捧青睐,文化产业营业性收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不断提升。
——加大宣传营销,彰显旅游品牌效应。结合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在央广网、CCTV新闻频道等国家和省市县级媒体宣传报道100余期。以宁互高速收费站、威北公路和扎碾公路超限检测站等重要交通节点为“窗口”,加大对外宣传,打造交旅融合服务驿站。借助二月二传统庙会、彩虹冰雪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旅游节会的影响力,以节造势,扩大影响,着力提高互助生态旅游的传播影响力、地域文化感召力、生态形象亲和力。精心组建文旅宣传推荐官联盟,定期邀请文旅达人参与各项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创建“70秒爱上互助 ”抖音话题,播放量共计1.04亿,视频累计转发71.7万次,互助文旅产业线上关注度创新高。2024年前三季度全县接待游客34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57亿元,同比增长19.8%。
编校:东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