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互助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统筹推进稳增长、防风险、保稳定、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力打造“五张名片”,加快创建“五个示范区”,经济运行在攻坚克难中持续向好,发展基础在奋勇争先中不断增强。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6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81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83元。先后获得“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最自豪的发展优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持续加强水气土协同治理和污染源头防控,大通河等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2%,森林覆盖率达44.19%,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高标准实施青稞酒、水泥等行业技改项目,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积极探索零碳经济发展路径,成立全省首个零碳经济服务中心,率先在全省完成碳指标期权、跨境碳资产现货交易,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坚实的产业基础成为强有力的发展底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产业“四地”的重大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聚力打造具有互助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牧业总产值连续四年突破40亿元,互助冷凉蔬菜率先在全省实现直供香港。大力实施青稞酒产业振兴计划,全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互助青稞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荣获“世界美酒产区·中国青稞酒乡”称号。主动融入“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土族故土园5A级旅游景区、北龙山4A级旅游景区引流效应日益凸显,油嘴湾、卓扎滩等乡村旅游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近三年全县接待游客99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50亿元。
——协调的城乡格局成为最关键的发展保障。主动融入兰西城市群、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全力推动全域统筹、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宁互高速、丹高公路、松多水库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加西高速互助段、柏木峡水库等项目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投资47.5亿元实施房地产项目22个,完成园林绿化7.76万平方米,佑宁文化体育公园、塞纳河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净美互助”行动,差异化打造乡村振兴试点村34个、和美乡村60个,乡村的乡愁更加浓郁、特色更加鲜明。
——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最显著的发展成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要求,倾心回应群众所盼,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117.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以上。成功迈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行列,县职校“五合一三得利”教学模式在全省中职教育学校推广,荣获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5年位列海东第一。率先在海东开通5G远程会诊平台,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备实现全覆盖,294个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县医院晋升为全省首家县级三级乙等医院,入选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全县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乡镇文化站、乡镇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承办国家和省级大型文体活动10余项,入选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持续加强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土族盘绣入选全国首批“千行百品就业行”劳务品牌和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典型案例,互助家政亮相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近三年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0.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6.5亿元。
编校:石成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