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的海东,温室大棚内满目葱翠,生机勃勃。近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高羌村的一座大棚里,热气腾腾,室温高达32摄氏度,绿油油的秧苗正茁壮成长。种植户李培全与前来务工的当地村民正在紧张地铺膜掏苗,白色的地膜在光线的映照下泛起粼粼波光。
“种上十几天了,眼看着苗儿一天天长大,铺设地膜一来可以保温,二来能保湿防止杂草生长。”李培全擦去额头上的汗水,拿起水杯一饮而尽,他告诉记者,“去年这个大棚遭了水灾,镇里补贴了一部分,现在心里憋了一口气,要把损失补回来,我的这一亩多地有2000多棵苗,‘五一’前后上市,预计收入在两万元左右。”
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构建起万亩菜薹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丰富了全国市场的“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在互助县7个乡镇建立生产基地706.67公顷,其中菜薹373.33公顷,供港蔬菜333.33公顷,产量达2.13万吨,已向香港输出1万吨,向广州、深圳等地输出1万吨。菜薹生产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联动发展模式,充分吸纳附近富余劳动力,解决了基地种植和采收用工量大等问题,又实现了就近务工增收。
同时,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撑下,2022年,互助县18家带动能力强、种植模式成熟、发展意愿强烈的经营主体发展成为菜薹生产基地骨干企业,全年用工达3000余人,带动群众务工增收2480万元。种植、采收务工人员人均收入达8200元,基地经济效益和带贫效益明显。
此外,为支持菜薹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我市组建育苗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菜薹及供港蔬菜育苗专班,完成全年菜薹及供港蔬菜工厂化育苗3000万株,缩短菜薹及供港蔬菜露地出苗生产周期20天,并通过聘请专家,多次进行田间管理技术培训,350名从业人员的种植水平明显提升。
如今,万亩菜薹新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和新活力。
来源:海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