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识码:6302230002 主办单位:互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青公网安备 63022302000103号 备案号:青ICP备16000286号-1
索 引 号:hzxrmzfbgs/2022-00124 | 发文字号: |
发布机构:互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文时效:是 |
主题分类:其他 | 发布日期:2022-11-22 |
互政办〔2022〕103号
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互助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高寨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土族故土园景区管委会,绿色产业园管委会综合部,省驻县各单位,各科级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县文体旅游局拟定的《互助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18日
互助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为加快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问需于民、统筹推进,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建设民族体育强县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依托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优势,建立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协调,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覆盖全县、组织完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指导有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到2025年,全县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稳步增加。全县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2万,占全县总人数的5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6.5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45%;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城区建成大型体育公园和小型体育公园各1座,乡镇(街道)、村(社区)全民健身路径覆盖率达到100%,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主城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健身站点达100%,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200名;组建单项体育协会达到24个、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2%。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群众科学健身意识。大力普及健身知识,广泛宣传正确健身方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弘扬健康新理念,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把参与体育健身作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大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依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青海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盘活城乡可利用土地,依法依规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建设健身设施,科学规划健身步道(骑行道)等。实施体育健身设施更新迭代工程,更新升级达到使用年限的全民健身器材和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器材。继续落实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的督导检查。数字化升级改造互助县体育馆、全民健身综合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全面补齐19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力争每年在人口集中乡镇至少建设小型多功能体育场1座。
(三)健全健身组织网络体系。逐步建立以体育总会为龙头,单项协会为纽带,健身组织为基础的社会体育组织体系。在原有单项体育协会的基础上,每年至少组建1个单项体育协会,逐步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4+x”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充实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设立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站点,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20人。完善体质监测和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站点设施与功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县国民体质监测,确保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逐步增加。
(四)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指导学校继续开展“每天锻炼2小时”“阳光体育健身”“大课间”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指导各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增强青少年体质。加大县级青少年体育活动举办力度,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中学生篮球赛、中学生足球赛等活动,鼓励引导社团组织利用寒暑假举办各类培训班,吸引更多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确保85%以上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继续开展“体校+二中”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增加摔揉、拳击等项目,不断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五)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互助县体育馆、健身馆、网羽中心等场馆场地,积极承办中国篮球发展联赛、青海省农牧民篮球赛、青海省QBA篮球赛和全国性网球赛事,继续办好环湖赛互助赛段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健身跑、骑行、登山、徒步、球类、太极拳、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扶持轮子秋、安召舞、武术、射箭等民族传统项目和乡村趣味运动项目,挖掘推广拉巴牛、赛马等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打造龙王山徒步、松多跑马赛等赛事品牌,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全省重大体育赛事,打响体育强县品牌。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日”等活动,每年举办职工篮球赛、元旦环城赛等县级体育活动不少于15场次,组织线上体育活动不少于2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全年开展各类活动不少于20场次,乡镇(街道)、村(社区)每年举办各类体育活动不少于60场次,充分调动和保护全民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大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每4年举办1次全县农牧民运动会,继续打造五峰舞狮、丹麻安召、东沟轮子秋、威远舞龙等乡镇体育品牌。
(六)科学高效发展体育产业。依托“环青海湖体育产业基地”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和鼓励各类企业投资体育事业,通过冠名、合作、赞助等形式,打造赛事品牌,拓展体育用品销售市场,重点发展以体育彩票为主的支柱性产业,建立体育彩票工作站,加快设立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和户外体彩销售站点,加强对体育彩票的规范管理,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补齐景区登山步道、自行车道等体育设施,开发自行车环游、徒步登山、卡丁车等体育游乐项目,融入轮子秋、安召舞、拉拔牛表演等元素,实现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质扩容景区景点网羽中心、跑马场、射箭场、滑雪场等场地设施,改造升级彩虹部落冰雪场,持续做好彩虹冰雪文化节及飞越彩虹雪地大冲关等活动,增加游乐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全力打造省级体育休闲训练基地和冰雪休闲度假区,带动全县冬季旅游休闲体育业发展。
(七)重视发展特殊群体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不断创新适合特殊群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联合县残联、老干部局举办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提高特殊群体体育健身的参与度,满足特殊群体的健身需求。加强体育设施的社会化管理,提高特殊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便利程度,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对全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全天免费开放,鼓励体育健身俱乐部对老年人实行免费开放,主动提供健身指导、医疗救护等服务。
(八)挖掘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射箭、安召舞、拉拔牛、抛“夫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育2-3个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建设高原足球、网球运动基地,促进民族特色体育发展。少数民族乡镇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竞赛活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与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与体育项目共同交汇、异质互补。
(九)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强化科学健身知识培训教育,每年举办2次以上县级科学健身知识讲座,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健身知识培训,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健身活动的引领示范和指导。积极倡导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晨晚练活动站点,充分发挥体育指导员的骨干作用,指导群众掌握正确健身方法和知识,进行科学健身。
(十)加强体育健身宣传推广。借助“互助县群体中心”“互助土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局”微信公众平台、大美互助APP、县内LED显示大屏等媒体和平台,播放广播体操、广场舞曲节目,普及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引导群众形成“爱健身、会健身、坚持健身”的文明生活习惯。充分发挥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二月二”擂台庙会、土族纳顿节等节庆活动及重大体育赛事的集聚效应,弘扬推广体育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提高公众对全民健身的知晓率、参与率,凝聚全社会崇德尚美、健康有序的正能量。
(十一)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按照受益广泛、群众急需、保障基本的原则,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研究制定公共体育健身项目政府采购目录,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健身项目供给力,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体育专项经费,不断加大公共体育投入力度,建立有序增长机制。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投资体育事业,通过冠名、赞助等形式,举办赛事活动,完善基础设施,全民推进体育健身事业发展。
(二)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业扶持政策,逐步放宽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准入标准,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基础设施,鼓励社会各界与相关单位联办全民健身竞赛和展示活动,依法依规发展全民健身产业。研究制定考核激励机制,将乡镇(街道)、部门、社团组织落实《实施计划》情况纳入考核,将体育活动经费与年度全民健身活动情况考核挂钩,提高乡镇(街道)、部门、社团组织开展活动积极性。
(三)建强人才队伍。完善以全民健身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体育社会组织带头人等为核心的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体系,建立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机制,做好对全民健身活动相关人员(管理、服务、场地维修等)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招募全民健身志愿者和高校专业体育人才,充实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四)明确工作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厘清举办各类健身活动、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安全责任,加强全民健身安全保障。加强各类健身设施安全运行监管,鼓励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和消防安全标准。加强对高危险、高风险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备案和监管,坚持防控为先,灵活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五)加强评估督导。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健全督办落实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县文体旅游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实施进度和《实施计划》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及时向社会公布评估报告,形成社会、媒体多方监督反馈的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