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政务要闻-- 互助新闻-- 正文
互助县深化校地合作 探索嵌入式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4-27 07:49:44        文章来源:        浏览:

近年来,互助县立足地域特色,持续深化与青海民族大学的战略合作,以“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生态富民、科技赋能”为主线,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高校支撑、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联动机制,推动校地嵌入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平台共建,搭建合作新桥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构建多层次合作平台体系。县文联与文学院联合开展乡土文学研究与创作实践,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县图书馆与校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旅游学院与土族故土园景区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推动民俗旅游提质升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同县委党校合作开展文化下乡、理论宣讲等活动,助力基层治理。体育学院设立教学实践基地,为互助县“体育强县”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通过多领域深度对接,逐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格局,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才共育,注入发展新活力。创新“高校智库+地方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资源互补共享。通过举办“乡村振兴特训班”“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等方式,累计培养农业技术员、电商能手、文化骨干500余名。协同实施“智力赋能”工程,既为县图书馆开展专业培训,又联合文旅部门组建专业顾问团队,助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在五十镇班彦村首创“嵌入式实践基地”,组织民大学生与互助县青少年共同开展红色研学、劳动体验,在实践互动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生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文化共享,绽放民族文化光彩。创新开展“双向嵌入式”文化交流活动,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土族轮子秋、安昭舞等传统艺术走进大学校园,让师生近距离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高校的舞龙、武术等节目亮相地方非遗展演,有力促进多元文化交融互鉴。双方协同策划“土族服饰文化周”“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等主题活动,既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民族元素,又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创新路径。积极邀请外籍留学生参与互动体验活动,有效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通过常态化文化交流机制,不仅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更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团结共进,铸牢共同体意识。创新打造“太阳花开”民族团结品牌,县委统战部与高校围绕民族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在民族文化保护、产业发展等六大领域实施23个合作项目,构建起全方位协作体系。建立健全“典型互荐”机制,双方常态化相互推荐反映校地师生和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情况的典型做法、经验总结、特色亮点,共讲民族团结好故事,传递民族团结好声音,实现地方与高校优势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描绘校地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的和美画卷。

编校:东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