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互助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全面落实部省共同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围绕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县创建,聚焦生产高标准、产品高质量、输出高价值的目标,扎实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行动,不断优化资源链、延长产品链、扩大销售链,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经营主体更加多元、销售体系不断完善、输出效益显著增长。截至目前,全县输出绿色有机农畜农产品超45万吨,销售额达16亿元。
——坚持生产高标准,持续优化资源链。全面强化农牧业生产用地、良种、项目、技术等要素保障,全力发展壮大绿色有机农牧业,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强化用地保障。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撂荒地“清零”成果持续巩固,累计整治耕地“非粮化”2.8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500亩,牢牢守住了90.39万亩耕地和86.7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强化良种保障。深入推进种业振兴,特色制繁种规模达10万亩,生产各类良种4.6万吨,工厂化培育蔬菜、草莓种苗3500万株,改良牲畜14万头只,全县各类农作物良种化率达98%,优良种畜带动产业提质效益明显。强化项目保障。聚焦农牧业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目标,积极争取涉农专项、财政衔接、东西部协作等资金,投资5.4亿元实施油菜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重点项目135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强化技术保障。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田37.2万亩,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23.4万亩、绿色防控技术53.22万亩,先进适用技术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互助县“优品种、提产能、油菜花开金满地”案例入选全国“三品一标”典型案例。2024年,全县播种各类农作物95.48万亩,预计,粮食作物产量达14.26万吨,油料作物产量达6.3万吨,蔬菜产量超17万吨;畜禽存栏达73.7万头只,出栏达49.2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2.03万吨、178吨、1.57万吨,农牧业生产呈现平稳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坚持产品高质量,持续延长产品链。始终把保障产品质量作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持续在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精细加工上精准发力,产品质量、输出效益同步提升。注重品质提升。持续巩固15万亩蚕豆和燕麦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创建3万亩马铃薯、5万亩油菜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备案“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1.54万亩,全县“两品一标”农产品占有率达60%,标准入户率达80%,互助白牦牛、互助油菜籽被认证为青海省农产品气候品质“特优”等级。注重品牌打造。深入实施品牌提升行动,结合“七彩农业”“大地之锅”品牌打造,全力推介互助草莓、互助冷凉蔬菜、互助八眉猪等特色产品,申报绿色食品24个,打造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品牌兴农典型案例”,互助中厚公司入选2024星级“土特产”培育示范企业榜单。注重精细加工。统筹发展农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加工利用产业,争取资金1.39亿元实施蔬菜深加工、马铃薯产业链延伸及蛋白生产、牛羊肉加工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项目32项,威思顿年加工27万吨马铃薯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开工建设,主要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产品入市品级和附加值显著提高。
——坚持输出高价值,持续扩大销售链。充分依托农牧业经营主体、赛事展会、线上主播等平台,全方位推介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着力推动优质优价输出。主体带动促输出。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持续带动群众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增加收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4.1万户,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03元,增长7.1%。展会推介促输出。紧紧依托青洽会、农展会、东西部协作等平台,充分利用村BA、青超联赛等活动,广泛展示推介冷凉蔬菜、八眉猪肉、牛羊肉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互助“土特产”亮相青海·香港经贸交流合作推介大会、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七彩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线上带货促输出。巩固提升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成果,积极探索直播带货、网红“引流”等模式,鼓励农牧业企业、合作社通过“832”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线上销售各类农畜产品1200万单,销售金额达7596万元。
编校:李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