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以来,互助县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逐级压实防灭火责任,从严从实排查整治各类火灾隐患,着力加强防灭火队伍建设,全县未发生较大森林草原火灾,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持续稳定。
——坚持高站位推动,拧紧责任链条。一是精心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全国、省市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印发了《互助县森林草原防火禁火令》《关于切实做好全国“两会”和“清明节”等重要节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系统安排部署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县总林草长主动深入各林区督导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带动各级林草长、林草管护员履职尽责、强化管理,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二是签订目标责任书。及时梳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责任,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乡镇、各相关单位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严格实行四级责任包保制。实行县级领导、成员单位包乡,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护林员分片包山头、地块的四级包保责任制,将林区的每个山头、地块的管护责任落实到人,1552名林草管护员管护任务细化到林班小班,签订了管护协议,切实做到了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扑、责有人担。截至目前,设置森林草原防火值守卡点77个、流动排查岗32个,启用进山防火码67个。
——坚持全覆盖排查,及时消除隐患。一是深入督导抓整改。在防火期内抽调专人组成督导组,深入各乡镇、国有林场和重点单位督促检查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要求整改。各林场及时对林区内坟地、峨博周边及道路两侧可燃物进行了集中清理,累计清理道路32公里,清理坟地、峨博周边杂草落叶及垃圾62.4立方米;对集中祭祀点进行了维修,为防范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夯实了基础。二是细化网格强监管。按照森林草原防灭火网格化管理要求,在春节、清明、备耕春播等重点时段,安排专人值守管控坟地、田间地头、林地边缘等关键区域,对存在较大火灾隐患的地段设置防火带、隔离带,切实做到了“封住山、看住人、管住火”。三是常态巡查严执法。通过视频监控及常态化巡查巡护等各种方式,严密监控野外火源,严打重罚野外违规用火行为,纠正制止野外违法用火行为34起,教育批评29人,有力震慑了各类违法用火行为。
——坚持全方位保障,提升处置能力。一是强化设备物资保障。根据全县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实际,及时购置补充了各类扑火物资、灭火器械,对现有防灭火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维护,并对灭火机具使用方法、操作要领开展了培训,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迅速出动,及时有效进行处置。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各国有林场成立了332人组成的半专业扑灭火队伍,每个乡镇(街道)成立了乡级森林草原火灾应急分队和村级扑火应急小分队,并适时开展了防灭火现场演练,切实增强了扑救实战能力。三是强化应急值班值守。持续完善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制度,建立了县乡村上下畅通、快速高效的应急值班网络体系。防火期内,各乡镇、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有效杜绝了火情谎报、瞒报、迟报、漏报现象发生。
——坚持多维度宣传,增强防火意识。一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森林草原防火禁火令》《森林防火“十不准”》等内容,对野外违规用火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效果,提升了群众森林草原防火安全意识。截至目前,共出动宣传车93车(次),悬挂横幅60余条,张贴防火标语300余张,发放警示案例宣传画2300余份、禁火令3000余份、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品3400余件。二是深入重点区域宣传,及时组织专业防火队员到重点火险区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宣传,在重点部位设置固定防灭火宣传牌,在村口、公路沿线张贴防灭火宣传标语,大力普及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燃放烟花爆竹等安全常识,提高了全社会安全意识和事故灾害防范能力。三是强化文明祭祀宣传,经常性开展绿色祭扫、生态祭祀理念宣传,积极倡导群众通过植树、献花等方式祭祀,让绿色祭祀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森林草原防火氛围。
(供稿单位:县应急局 编校:李学益)